面對衰退不是壞事

 高通膨的發生和常見的事件在時間點下立即影響性發生的情況不同。總體經濟商品市場的價格除了市場本身發生外在衝擊造成高通膨外,另一主因為人為干預。而後者需要時間累積造成物價指數以非自然增長速度逐漸被推高。

經濟的市場機制本身也有調節功能。當經濟持續成長時,遭受外力的負面衝擊,就會以衰退方式反映。多數人認為衰退不是件好事,所以盡可能避免衰退,或技術性改變定義,減少衰退二字的使用。如果我們回歸經濟本質和轉念思考就能發現,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是會有成長和衰退,兩者都是經濟機制的調節功能。

成長或衰退都可能發生異常狀態。例如成長很可能因為人為認知和預期,以為成長只會成長,或成長過快造成經濟過熱,此時就需要調節,不然經濟就會發生泡沫。從趨勢角度看過熱狀態就是上升趨勢快速推高絕對數字,並且力道仍不變。於是我們就會看到經濟的走向會直往泡沫的不可逆情況方向。

好在「經濟資源」是極強的限制,畫出一條經濟能夠承受的範圍,超過這條經濟資源線就會被打壓下來。只是經濟資源壓下過熱的持續時間會相對長,甚至可以說將資源過度消耗,經濟反轉後可能一厥不振。這也是經濟學為何會有「人為干預」的政府介入,調節經濟狀態。

在利益面前,「人」的公正性實待評估。理論上,政府扮演的角色和市場一樣,需要成為公正的第三方,縮短市場調節的長時間過程。然而,政府內部的組成為「人」,只要是人就很難成為公正的第三方,都會為了自己所屬的單位/團體等謀求利益。我們只能說政府干預市場的調節機制,立意良好,規劃和執行就未必良好,因此,經濟學中有制衡市場的力量,但沒有制衡政府角色的力量。

在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和數國在第一時間(2020年3月開始)就干預市場。他們秉持人道精神實施居民能存活下來的補貼政策,此點我們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則是對整體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反倒讓金融市場更加活絡,經濟衰退只有兩個月,全年看似衰退,隔年脫離衰退。但不只2020年,之後的2021~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感染者的居家要求和保持社交距離等,仍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而貨幣政策快速推高貨幣供給和物價,看似美好的背後卻是「資產重配置」。當多數人不願面對衰退,並將之視為壞事下,為維持實質購買力就得拉高GDP收入面的各名目價位,並且理論上應該是同比例。實務上,多數國家GDP收入面的名目價位,如工資,的增長率始終不如物價的增長率。

於是,經濟學起源的英國則有學者發出:接受自身經濟現況惡化的現實吧!他提出全面提高名目價位並不能改善經濟現況惡化的現況,居民的實質購買力不如過去的事實。

願意面對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將衰退視為經濟的調節機制,讓經濟體系能回到過去長期的實質自然增長速度和絕對數字上,那麼新冠肺炎疫情和人為干預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反而更能回到經濟自然趨勢,因為這是公正第三方的市場調節方式。但全球有那麼多國家,各國之間很難齊心和接受衰退。這點光是看新聞報導和推特上對衰退一詞如同是可以攻擊政敵的手段,就能看出長期以來,多數人都已然認為「經濟衰退 = 壞事」,沒有「經濟衰退 = 經濟調節和彌補政策錯誤的代價」的想法。

於是,人為干預讓經濟回到過去長期的實質自然增長速度和絕對數字上,過程很可能發生:不如大家都讓經濟體系內的名目價位都增長,弭平物價上漲的幅度,維持既有的實質購買力。對人為干預來說,這樣做不只可以避開衰退,還能有助政治和選舉,讓其政權更加穩定。至於,其他國家不願意跟著做,那就用能促進經濟發展的資金,以可以改變國際資金流動方式的政策影響其他國家。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競備關係始終存在,如果自己國家走入衰退,而其他國家維持經濟或成長,那就該國就會陷入困境。

囚犯賽局在國際之間就非常適用。這就像新冠肺炎疫情其實在2020年可以消失,但各國的防疫政策和措施,以及居民對防疫政策和措施的認可與執行度,最終形成現在「與病毒共存」的局面。我們可以將嚴格執行防疫措施為最優策略,而與病毒共存策略是現階段付出成本最低,於是就發生囚犯賽局結果。但後續的疫苗政策和永遠都要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的侵擾,所付出的成本卻沒有被記入其中,成為賽局內的報酬。如此一來,嚴格執行防疫措施就不是均衡解。這或許是人人知道的道理,但實際操作起來,人們還是容易傾向代價低且眼前就能解決的方法。至於後遺症?人類的慣性是:只要人活著,後遺症是你的事。